善堂的设立,最初发源于潮汕,随而开枝散叶在潮藉人士较多的泰国、越南;后来在新加坡、马来亚也盛行起来。

现在,可称“一祖一总六分”:即祖堂在潮安浮洋镇大吴乡,总堂在新加坡勿洛,六座分堂依建立次序为新加坡的大芭窑、马来西亚的马六甲、新加坡的武吉知马、马来西亚的麻坡、笨珍、槟城。

主坛崇奉宋代高僧大峰祖师(亦尊称为大峰公),秉遵济世为怀的宏旨,推行拯危恤难,济贫扶困,赠医施药等善举。乐善的情怀,是本善堂的各界仝人所共有的。

本堂草创于1 9 4 2 年( 壬午) 仲秋, 建于旧称文德律的合春园(即现址牌楼前处) 。1 9 4 1 年因日军南侵, 市面阴霾四布,风声鹤唳,民众竞相避难郊区,以求安全。当时修德善堂的一位活跃人士陈树岐君,正好与部分堂友和他们的家属避难到本区, 至1 9 4 2 年星洲终于沦陷为日本治下的“昭南岛”時,陈君目睹人民生活困苦、福利缺乏,认为很有必要就地建立一所善堂施行福利,惠益人群,而本地也有若干修德堂友联结居民,对这个倡议同声响应。

初创的庙堂其实是一间简单的亚答屋(见图1),由陈君缔结堂缘,从总堂恭护祖师金身晋庙崇奉,征得总堂执事同意,允以“修德分堂”命名。堂宇虽然简陋,但众人严谨遵从祖师的圣训,对赈灾恤贫、扶危济急等善举尽最大努力去做好,从不敢掉以轻心。所以善堂受到的赞誉越来越高,善信堂友不断增加。

但随着慈善事务增多,仝人常感到场地已不敷应用,为了长远的发展,决计兴建新堂以便扩大慈善服务。